2016年04月22日 星期五

应用领域

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

发布时间:2022-09-22

  地质灾害调查是基于遥感图像,利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式和GIS定量计算来获取地质灾害相关信息的技术方法。该技术的应用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利用航空遥感图像编制了1:5万比例尺的全国地质灾害分布图。我国地质灾害遥感调查起步于20 世纪80年代初,在二滩水电开发前期论证中,采用了航空遥感进行库区滑坡分布、规模及发育环境调查。虽然起步较晚,但我国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在服务于众多的山区大型工程建设过程中得到快速发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开展以来,应用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航遥中心先后完成了长江三峡库区、青藏铁路沿线、喜马拉雅山地区、川东缓倾斜坡地区等近40万平方千米的滑坡、泥石流等的分布及发育环境调查。2008年以来,在应对和处理“5•12”汶川地震灾害、“6•5”重庆武隆铁矿乡鸡尾山崩塌灾害、“4•14”玉树地震灾害、“6•28”关岭滑坡灾害、“8•7”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过程中,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5•12”汶川地震灾区完成的“次生地质灾害航空遥感调查”项目,调查获取的震后首张航空图像和映秀镇-汶川沿线航空图像,被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的同志称赞为是对抗震救灾的“伟大贡献”;调查成果为指挥抗震救灾、防范次生地质灾害、开展灾后重建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在救灾与灾后重建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的应用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震次生灾害遥感应急调查和监测。通过遥感图像的数字制图、人机交互目视解译及自动识别等,提取地震灾区房屋毁损、道路破坏、河流堵塞、地质灾害(崩、滑、流)次生地质灾害及潜在地质灾害等信息,制作灾区遥感图像和地质灾害分布图。

  (2)区域及个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的详细调查。以滑坡为例,在遥感图像上,利用滑坡表现出来的形态、色调、纹理等直接解译标志和地形地貌、水系等间接解译标志,结合其他非遥感资料,对已发生的滑坡进行调查,获取滑坡特征信息及其地质环境信息,分析其形成的条件,从而预测、圈定滑坡地质灾害的易发区。

  (3)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监测。在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后,利用灾害前后的遥感图像对比分析,通过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提取灾害的范围、灾害房屋损毁、道路破坏等信息,结合其他资料综合分析与研究,进行突发性地质灾害分析及灾损评估。

  (4)土地退化和荒漠化调查与监测(石漠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沼泽化等)。利用遥感图像提取与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特征、范围及与变化等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如地表温度、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坡度、坡向、坡位)、土壤(类型、质地、盐碱含量、含水率)、植被(盖度、分布)及沟壑密度、盐碱斑占地率等,进行区域土地退化和荒漠化分布及程度调查与监测。

  

  

  贵州关岭大寨-永窝滑坡灾害区遥感解译图

  

  湖北千将坪滑坡2009年航片

  

  重庆重庆武隆鸡尾山崩滑灾害特征遥感解译影像图

  

  喜马拉雅山溃决灾害隐患冰湖遥感调查

   

   

   

  

访问次数 : 4451
1000250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