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喜迎十九大 > “献礼十九大”征文选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地质调查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指示,为我国地质调查工作新时期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全国地调工作者描绘出一副雄伟蓝图——中国地调喜迎百年新起点。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运行管理室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党委的统一领导部署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精神,以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为纲领,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心聚力、扎实工作,以扎实优异的工作实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奋力拼搏。
一、机遇挑战并存,服务深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2016年5月30日,被誉为“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三深一土”的概念第一次亮相公众;紧随其后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着重强调,实现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新跨越,必须强化战略科技引领作用,习主席的重要论断明确了地质、海洋、测绘地信、土地领域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是向新时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出的动员令;2016年12月,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提出了“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
姜部长在全国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指出,深空探测是未来国际科技竞争的主战场,是“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国土资源调查监测监管能力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航空物探遥感是隐身于空中的“侦查兵”,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业务领域函盖能源资源调查、基础地质调查、国土空间遥感监测、防灾减灾、科技创新研发,为国家和社会各方面对航空物探和遥感的应用需求提供有力支持,是我深空科技创新战略的主力军、主阵地。
以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深空对地观测自2011年起,目前已建立了一套国土资源调查监测业务运行系统,能够实现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数据采集归档、任务管理、专题产品生产及数据服务流程,有效支撑了资源一号02C、高分一号、高分二号卫星在国土资源领域的业务应用。5年间,卫星遥感数据应用从“小作坊”式的分散采购、处理和应用,到逐步建成能够满足资源一号02C、高分一号、高分二号三颗卫星的业务应用系统,向国家有关部委、全国省级和行业地勘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及社会公众提供了大量的航空物探遥感资料数据和解释成果服务。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深空对地观测方面到2020年,将发射21颗业务卫星、6颗科研卫星,整装建成技术先进、功能互补的国土资源业务卫星观测体系,健全国土资源卫星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卫星数据即时推送、处理和应用。
二、练内功打基础,努力打造一流信息资源平台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作为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的接收与分发单位,负责卫星数据接收、存储、加工、分发等工作。依据陆海观卫星业务发展的统一规划,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要实现10颗在轨卫星数据支持的目标,预计每天接收数据总量将达到20.03TB,这就要求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当日对所采集的卫星有效数据能够进行2-4级数据处理,具备PB级数据的存储、管理、共享能力,对信息资源平台的软硬件建设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对照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陆海观卫星业务发展规划,多次组织集中学习讨论,深刻领会姜部长在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不断细化完善国土资源调查卫星业务运行维护方案,制定卫星运行管理中长期规划,量化考核争优,数字推动管理,全力做好国产卫星业务系统软硬件支撑环境的日常运行保障工作,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信息资源中心,为深空对地探测战略提供坚实、高效、可靠的软硬件系统支持。
在平台系统设计方面,根据业务特点以及未来发展前景,与有关专家、兄弟部门多次讨论论证,最终形成了外网、业务内网、数据处理网三个定位明确的网络构架,网络间物理隔离,彼此传输根据数据优先级通过安全网闸连接。三网模式的创新性在于,既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又根据数据存储的特性兼顾性能。原始的海量卫星数据存放在业务内网,业务内网系统根据卫星数据的特点,配备足够的可扩容存储空间并进行了存储、备份策略优化;大批量急需处理的数据使用数据处理网系统,配备高性能网络和数据处理服务器,同时采用双核心设计,终端采用万兆接入网络,极大地提升了业务传输速度,也为增值产品加工提供了更安全的生产环境;未涉密且需要共享的数据则通过外网进行分发,节省系统响应时间的同时又能够最大化数据的挖掘价值。
另一方面对现有系统进行改造,升级老旧设备、优化系统性能。密切关注当前计算机发展水平和相关设备产品,从系统和业务的角度评估现存软硬件基础设施,及时更换老旧设备。对原有内网存储系统离线带库进行大规模升级,重新梳理和规划了迁移归档的设计,增加了I/O驱动器,并着手开展现有近600T的格式转换、合并迁移工作,极大地缓解了困扰已久的离线数据存储的I/O瓶颈问题,目前存档影像数据提取能力提升至近2000景/时。2017年2月底完成全部格式转换整理内容,数据的分发服务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为在线管理10颗卫星信息即时推送、处理、应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探索。
三、创新引领发展,探索新时期地调工作新方向
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引领地质调查,是未来新百年地调工作前进发展的动力源泉。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卫星运行管理团队注重人才队伍培养和创新能力建设,以青年骨干为主,思维活跃、创新力强,依托个人兴趣和能力特长,结合当下技术发展趋势,探索新时期地调工作发展新方向。
(1)安全与保障体系。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由外网、业务内网、数据处理网三个物理隔离的网络架构组成,不同业务内容对应不同保密等级,保障业务安全稳定运行意义重大。从物理和环境安全、网络和通信安全、设备与计算安全、应用和数据安全等四个层次着手,调研保障网络与数据安全,严格落实保密要求,扎好篱笆杜绝安全隐患。
(2)信息化服务。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目前向全国31个省(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社会公众提供陆地观测要素信息产品共享服务,按照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要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加强创新,创新服务产品,多样服务方式。数据挖掘统计、可视化界面、远程终端访问等“互联网+”技术对实现公共产品的社会化服务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3)云存储。未来卫星数量增加带来的数据量爆炸性增长、卫星传感器的变化如光学、高光谱、视频等多功能业务和科研卫星不同类型数据对应不同的存储特点、服务方式的转变如实时检索下载对存储吞吐速度的要求,都对当下传统存储模式提出了挑战。分布式的云存储在数据备份安全、吞吐速度、检索查询方面相较传统存储模式都有着更为优异的表现和潜力,其在大规模独立数据存储方面的应用和稳定性为调研的重点。在拓展性方面,采用分布式云存储架构在大数据、超算中心、地质“云”联网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对于建造世界一流信息资源平台具有较强的参考作用。
新时期地质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当以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履职尽责、敢于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