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喜迎十九大 > “献礼十九大”征文选登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科技创新就像一把神奇的阶梯,将人类的文明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铁器时代,乃至到如今高速发展的航天时代、信息时代,科技的作用不言而喻,它就像一根文明的滴定管,见证了人类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基础地质勘探,特别是重要能源勘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更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役。作为国家重大战略资源的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在不断地与日俱增,但老油田却面临着产量减少甚至资源枯竭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革新勘探技术方法,在老油田的新层系中发现新的油气线索以及在新的区块寻找新的油田迫在眉睫。站在科技创新的十字路口,中国地质调查局适时地提出了“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引领地质调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的创新目标,更是提出了全力打赢五大地质科技攻坚战的任务。在这种新形势下,将自己的青春和国家能源需求以及地质科技创新结合在一起,十分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
硕士毕业以后,我有幸进入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工作,利用航空物探技术为地球作扫描CT,去探寻地球母亲藏在纹理之间的精彩故事。在塔里木盆地实习期间,我对航空重磁综合测量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每天看着优美的塞斯纳飞机载着测量系统在天空中俯瞰地球,划过美丽的轨迹,在落日余晖中带着地球的一系列 “体测”数据满载而归,像披着金甲圣衣的斗士降落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在处理数据的时候,这一条条形态各异的曲线就像在为我们还原一个个发生在亿万年前的浪漫地球故事。
每每此时,感触颇深,当100年前中国地质事业刚刚起步时,我们的前辈筚路蓝缕,背着沉重的仪器走遍祖国的山川河流,为深爱的土地描眉画黛的时候,能够想象得到若干年后人类能够驾驶着飞机,在几百米高的低空盘旋、俯瞰地球,为祖国的大好河山经纬度量么?正是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创新,才改变了地质工作者的工作方式,赋予了地质事业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多的可能性。地质工作不再仅仅意味着草帽、罗盘、地质锤,徜徉天地用双脚丈量土地,跨学科、多手段、高技术的综合测量方法,不仅减轻了人工机械重复的工作量,更使得地质工作可以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去探索地球更深处的地质故事。正是由于科技创新,才使得“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历史使命得以实现!
在奇险陡绝,连飞鸟都难以飞越的青藏高原,开展地质工作,寻找地下宝藏的难度可想而知。在这里,大自然留给我们太多的未知,也埋藏了太多的地下宝藏。然而,在地质勘探手段不够发达,方式还很原始的过去,条件恶劣、极度缺氧的环境给这个地区的地质勘探带来了诸多难度,多少珍贵的油气资源和其他类型的地下宝藏都安安静静地躺在地下岩层中,等待着人类的发掘。但是,再高的山峰和海拔都不能够限制人类的智慧,更不能阻挡地质工作者比山更高、比海更深的凌云壮志。在“地调百年”之际,我国实现了首次高原地区的航重、航磁综合测量,人类的智慧结晶飞行在这片人迹罕至、飞鸟难度的广袤区域,带着人类的梦想和渴望去探寻这片未知的土地。在这里,人类离天空的极限又近了一步,而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离羌塘盆地的油气突破也更近了一步。这些,都是科技创新带给人类的福利,也是科技创新赐予地质工作者最珍贵的礼物。飞机轰鸣、大地隆隆,科技创新奏出了地质科学最强劲的音符,也开启了新的“百年地调”征程。有幸能够将自己的青春和地质科技的创新融合一体,为地质事业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此生无憾!
2017年是新的“地调百年”开启之年,也是党的“十九大”隆重召开之年。在这不平凡的一年里,科技创新肩负起了“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历史使命。在激流勇进的创新浪潮里,我们青年地质工作者更应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新方法、创新思路,为党的“十九大”献礼,为新的“地调百年”献礼,方能不负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