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主办的国土资源卫星业务应用推广及应用培训研讨会在成都召开。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高平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副处长马驰出席会议。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副局长祝世强,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副主任、卫星中心主任方洪宾在会上致辞。会议由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副总工程师、卫星中心常务副主任郭大海主持。
会议举办了国产卫星数据赠送仪式,与会领导向国产卫星应用单位代表赠送了卫星数据。会议同时举办了国土资源卫星发展与应用论坛及国土资源卫星应用学术交流论坛。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高平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她在讲话中指出,9月5日—6日,国土资源部召开了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了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土地科技创新“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其中,深空对地观测是国土资源部高度关注的、最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之一。国土资源卫星业务应用推广及应用培训研讨会的召开,是对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重要落实,必将对国土资源卫星业务工作,乃至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高平指出,做好国土资源卫星应用工作,需要发挥各地方、各行业合力,部省协同,统筹协调,共同推进国产资源卫星的广泛应用。
一是把握我国民用卫星应用发展黄金机遇期,扎实推进国土资源卫星业务工作。自资源一号02B卫星发射起,国土资源部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国产卫星的观测能力。2012年,国土资源部、发改委、海洋局、测绘局,联合编制了陆海卫星业务发展规划,得到了国务院领导重要批复。批复意见要求,在2020年建成以现代化技术为支撑的国土资源应用监管体系。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发布。预计2017年底,服务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卫星将达到9颗。2020年前后,这个数字将达到21颗。当前,国土资源卫星应用系统初步建成,实现了从数据统筹、数据采集、处理解译以及共享服务于一体的全链路、业务化运行,具备了光纤专线每天数据及时推送、有效数据当天全部实施处理的能力。2015年全年向行业105家单位分发各类数据和产品,累计3565万平方公里,需求满足度达到80%。由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牵头,联合全国40多家单位协同开展了全国矿产资源开发遥感动态监测、全球地质调查一张图等工程,使国土资源卫星规模化业务能力有了极大提升,国土资源卫星业务发展的基础夯实。
当前,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建立现代化资源环境调查监管体系,提升国土资源监测的综合业务能力,成为国土资源卫星应用发展的核心。国土资源卫星应用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住这个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弥补卫星应用依附项目设置、卫星应用以定性化为主、人机交互为主等短板,全面提高国土资源卫星应用效率和应用水平,迅速适应当前快速形成的对地观测能力,使对地观测成为国土资源部的主流工作手段,为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制等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二是加强卫星应用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加大卫星应用基础设施的能力建设,要加强国土资源部部级,以及各省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部省间联动,实现部省间网络的合理化布局。除建设好专业的应用系统之外,还要按照统分结合的原则加强部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三个主要目标:一是最大限度地统筹卫星应用需求,实现卫星业务需求与卫星观测任务的最优化转换;二是优化卫星数据和产品生产流程,实现基础产品与专题应用产品之间的快速制作加工;三是建立国土资源卫星业务数据、技术的共享平台,实现基础数据、技术力量的互补。
省级层面基础设施建设,要与部级基础设施发展衔接起来。探索建立省级卫星应用机构,集中统筹卫星应用需求,加强基础硬件能力建设,使省级国产卫星遥感力量支撑地方公益性工作的发展,同时惠及地方土地、地质、矿产还有环境地质灾害以及相关农林水各方面的需求,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三是加强国土资源卫星业务应用的软环境建设。一是建立卫星应用共享制度和标准体系。目前已经初步实现一部三局的统筹协调机制,一部三局之间互补共享使卫星应用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二是研究建立国土资源卫星应用的技术标准。将遥感技术写入到各种调查、监测、评价的规范,使卫星遥感技术成为常规化工具。三是不断加强遥感应用队伍建设。每年要开展两次部级高层次的培训,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等专业机构,每年至少开展2-3次业务培训。省级遥感应用队伍要注意队伍的结构,加强对专业化应用、区域特色应用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来自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地勘局、地调院、环境监测总站,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单位,煤炭、核工业地质相关单位以及各大高校的130余名遥感领域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