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以来,重庆市多地遭遇40年以来的强降雨影响,奉节、云阳、巫山等地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造成街道被淹、楼房倒塌和人员伤亡。其中,奉节县大树镇发生大面山体滑坡,造成了100多户房屋被埋,多栋房屋受损,所幸疏散群众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为防止滑坡体进一步下滑引发二次灾害,防止受灾群众私自进入滑坡区发生意外,急需对滑坡体的活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为此,中心雷达遥感研究所依托目前承担的“地基雷达干涉测量(GBInSAR)系统与边坡稳定性试验”项目,联合中国科学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机构,于9月22日-26日利用地基InSAR系统、Lidar和GPS等多种手段对其活动状况进行了连续监测。
重庆奉节县大树镇滑坡体IBIS监测现场(地基Lidar和GPS测量) 试验中集成利用意大利IBIS—L地基InSAR系统、GPS RTK测量和地面Lidar扫描系统,对大树镇滑坡体的整体地形、滑坡面分布特征和坡面重点活动部位进行了不同周期的连续观测。利用IBIS的高频率测量,以5分钟间隔对滑坡体进行持续60小时的连续观测,发现滑坡体上存在两处显著活动区,IBIS观测最大变形达到120mm,沿坡面滑动幅度达180mm。观测过程中经历了高温、阴雨和强降雨天气,由于温度、湿度等外界条件变化引起的微小变化在IBIS测量结果中均有所反映,显示了该测量系统的用于边坡稳定性持续观测的精确性。
参与试验的技术人员 IBIS系统监测获取的大树滑坡体变形场
监测过程中根据滑坡体变形的时间特征,采用多个观测角度连续观测方案,对IBIS地基InSAR系统边坡测量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应用的条件和最佳观测方案设计。根据连续观测需要采用轮班值守,白天夜间均获取了相应的监测数据。特别是经过监测过程中的大雨天气,检验了IBIS系统在恶劣天气条件的下持续获取数据的能力。 IBIS系统连续60小时监测获取的变化曲线
通过经过4天连续观测和观测数据的初步整理与分析,本次滑坡观测试验发现,大树滑坡体上缘(2012年已经治理)在本次滑坡后仍然保持稳定,无显著变形发生。已发生滑移的坡体由于表面堆积物的存在,加之温度升高、降雨等外部条件改变,局部出现显著滑移。在降雨条件下,滑坡体中显著活动的区域出现加速下滑的特征。 本次试验是国内首次利用IBIS地基系统对灾后滑坡体活动特征进行连续测量,也是局系统第一支进入灾区的专业测量队伍。试验过程中通过与重庆市607地质队、三峡大学等机构技术人员的密切联系与交流,对IBIS地基InSAR系统的观测能力、技术特点、适用范围和条件等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向相关研究领域推广了地基InSAR技术。本次试验达到了预期目标,应用地基InSAR系统开展边坡及其灾后滑移测量效果显著,下一步将综合三种手段获取的观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多种测量数据的耦合分析和观测方案优化方法。 遥感部雷达遥感所 2014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