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书 简 介
本书依托近5年来全国遥感监测信息,全面分析、梳理、总结中国林地、草地、湿地资源和荒漠化土地调查监测数据和研究成果,以图集的形式表达全国林地、草地、湿地资源和荒漠化土地的类型、面积、空间分布、动态变化、开发利用状况等内容。
本书可供从事林地、草地、湿地资源与荒漠化土地管理、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及教学等工作的相关人员参考。
前 言
林地、草地、湿地均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荒漠化是目前我国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之一,亟须有效防治,确保我国的生态安全。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们依托“全国矿产资源开发环境遥感监测”(项目编号:DD20160075,预算编号:121201003000160905)、“全国自然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与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编号:DD20160077,预算编号:121201003000150010)、“全国2017年新增的矿山恢复治理状况监测”(项目编号:DD20189805,预算编号:121201003000172718)、“全国矿山开发状况遥感地质调查与监测”(项目编号:DD20190511,预算编号:202012000000180606)和“全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状况遥感地质调查与监测”(项目编号:DD20190705,预算编号:202012000000180007)等二级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全面分析、梳理、总结中国林地、草地、湿地资源及荒漠化土地的遥感调查监测数据和研究成果,编制了《中国林地草地湿地与荒漠化土地遥感监测》,以图集的形式表达全国林地、草地、湿地资源及荒漠化土地的类型、面积、空间分布、动态变化、开发利用等状况,形成以下基本判断和主要认识。
截至2017年,全国林地、草地、湿地资源总面积分别约为257.56万平方千米、274万平方千米、49.2万平方千米。2012-2017年全国林地、草地、湿地资源面积均有所增加,但是局部地区因建设用地扩张、乱砍滥伐、无序垦殖、超载过牧、大面积修建人工海岸等原因,导致林地、草地、湿地资源面积有所减小。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林地、草地、湿地面积增加、生态环境好转的功能区居多。例如,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及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内林地面积及质量明显上升,防风固沙功能显著增强;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态功能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呼伦贝尔草原草甸生态功能区、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等16个功能区内草地面积增加;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呼伦贝尔草原草甸生态功能区等12个功能区内湿地面积增加,生态环境改善明显。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内草地面积减少,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等7个功能区内湿地面积也有所减少。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十分重要的生态系统,关系全国或较大范围区域的生态安全,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应该从个人、社会及国家各个层面来进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林地、草地、湿地资源的保护,创建一个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为86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类型多、面积大,土地荒漠化程度较高。以沙漠化土地为主,盐碱化土地次之,石漠化土地分布面积较小,三种荒漠化土地分布面积分别约为55.2万平方千米、9.1万平方千米、21.5万平方千米。2012—2017年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范围明显缩小、面积减少、荒漠化程度进一步减轻,但局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仍存在发展趋势。从我国25个生态功能区荒漠化土地变化特征来看,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等13个功能区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程度减轻,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呼伦贝尔草原草甸生态功能区、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等9个生态功能区的沙漠化、工矿型荒漠化呈发展趋势。在我国13个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中,新疆北部东侧、新疆乌鲁木齐周边、贵州与云南边界等5个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土地荒漠化明显逆转;内蒙古呼和浩特以西、内蒙古与陕西边界、宁夏与内蒙古边界、山西北部、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5个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的矿山开采强度大,铁、煤、建筑用石料等露天采矿占用和损毁土地面积大,加剧了荒漠化土地扩张、面积增加;新疆吐鲁番盆地、新疆与甘肃边界、重庆周边等3个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土地荒漠化较稳定。
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后,我国林地、草地、湿地面积上升趋势增强,土地荒漠化问题得到极大改善。建议今后继续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严格的保护制度,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继续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政策;建议进一步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建议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林地、草地、湿地和其他土地产生的不利影响;建议充分利用遥感调查手段,开展多期次动态监测工作,提高我国林地、草地、湿地与荒漠化土地的调查与监测水平。
本图集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林地、草地、湿地与荒漠化土地状况,国家公园和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土地利用状况,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林地、草地、湿地与荒漠化土地状况,中国不同流域湿地状况,国家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区荒漠化土地状况等5个专题,包括105幅图件,图文并茂;部分图件不涉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
后 记
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全国林地、草地、湿地及荒漠化土地遥感监测,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一直部署开展并持续关注的工作。2003-2014年,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牵头开展了“全国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及“全国国土资源遥感调查与监测”等工作;2015-2017年,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牵头开展了“国土遥感综合调查综合集成及信息系统建设”“国土遥感综合调查工程”及“全国自然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与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10多年间,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利用多期卫星数据,系统开展了全国陆域林地、草地、地表水、湿地及荒漠化土地等专题因子的遥感综合调查工作,分析了全国陆域生态环境状况和动态变化规律,不仅为国家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全国性的基本信息和参考数据,还及时为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公园等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本图集是上述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与表达。
本图集的编制工作得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是由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牵头,在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四川省地质调查院、云南大学、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吉林大学、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宁夏回族自治区遥感测绘勘查院、安徽省地质调查院、河北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核工业北京地质调查院、福建省地质测绘院、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海南省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浙江大学、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等单位的协同合作下共同完成的。在本图集编制过程中,特别感谢韩子夜、方洪宾、聂洪峰、杨金中、葛晓立、李迁等领导的指导和大力支持,感谢姜琦刚、高会军、黄智才、黄洁等专家提出的中肯建议,感谢张策、王德军、刘骅欣、杨娟、黄燕、杨子鲲、崔宪、武子琪、李存金、刘知、杨国防、范敏、藏宇晨、付义勋、胡家美、马骁、马涛峰、李志超、郭栋、李洁、夏玉计、朱叶飞、张涛、张丹丹、文可戈、孙娅琴、刘采、肖春蕾等编图人员的辛勤工作。本图集是集体智慧和辛勤工作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