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2日,在河北廊坊,二级项目“一带一路”资源环境卫星遥感解译与应用顺利通过2016年度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考核,获得88分,考核等级为“合格”。本年度主要取得以下5项成果:
收集“一带一路”全区ETM卫星遥感2.2TB,DEM数字高程数据450GB,收集国产卫星数据500多景。完成了全区1∶500万三维遥感影像图制作;制作35个国家1∶100万遥感影像图35幅,重点工作区1∶25万遥感影像图10幅,重要动态观测区1∶5万遥感影像图22幅。为“一带一路”地区相关地质矿产工作提供了影像底图。
基于前期遥感解译成果,完善了“一带一路”全区1∶500万资源环境与地质矿产遥感解译图,形成了“一带一路”地区基础地质图、“一带一路”地区矿产分布图、荒漠化分布图、植被分布图和碳酸盐岩分布图。从宏观上对“一带一路”地区的资源环境与地质矿产信息有了认识。
从“一带一路”地区3568个矿点中,针对铀矿、钾盐、铬铁矿、镍矿、铁矿、煤矿和稀土7个重要矿种,甄选出超大型矿床67处,进行了坐标定位和图像特征识别,对相关矿床的开采状态(开采/闭坑)、开采规模有了直观认识。并且选择了10多个矿床进行了多期卫星数据的动态观测,识别解译矿业活动区(采矿区、选矿区、废石堆等)内容,对矿床开采的动态变化有了直观和准确的认识。解译成果可为地调局建立矿产资源空间信息系统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更直观的了解境外地质分布和变化情况。
以1∶100万TM/ETM遥感影像图为底图,重点解译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构造、地层和岩浆岩等要素,结合地质矿产资料圈定重要战略选区,最终编制完成35个国家的1∶100万遥感地质矿产遥感解译图35幅。对这些国家的岩性、地层、构造等地质信息有了较详细的掌握,研究了相关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成矿特征,建立了遥感找矿模型,圈定找矿远景区40处、找矿战略选区28处,初步形成研究报告11份,为双边、多边国际合作、矿产资源成矿带成矿理论对比和找矿勘查,提供基础图件和技术保障。
依据《“一带一路”自然资源、生态地质环境资源、综合地理要素解译建库技术指南》,完成了35个国家1∶100万资源环境遥感解译,形成专题图件140幅,较系统的获得了相关国家的土地资源(林地、耕地、草地、园地)、荒漠化、湿地和地理要素4个因子分布状况,有助于全面评价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现状和自然资源潜力,为“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供了基础数据。